<
    谢栗今天不太想练字,就提着一个竹篮往菜地里去。

    冬瓜藤和南瓜藤爬得到处都是,果实都藏在了叶子下面。

    他手上拿着一根棍子,是斑竹做的,长短合适,不重,但是挺结实的。

    在走路的时候用来拍打两旁的草丛,发出动静,驱赶虫蛇。

    你永远猜不到草丛里会藏着什么样的惊喜。

    前几日村里的刘老汉才被蛇咬了,坏消息是有毒,好消息是咬他的蛇,不是特别毒的,没有生命危险。

    由秦村长出面请来高猎户为他处理过后,就可以放下心来。

    走过这片散养的冬瓜地和南瓜地,就是他们今年才开辟出来的新地。

    地里的菜已经不多了,除了供给整个夏天吃外,多余的他也带着秋婶收过几轮了。

    夏天的菜晒干保存好,留到冬天吃,既能吃到冬天没有的蔬菜,也不会浪费夏天的食物。

    豇豆晒干后成了黑棕色的细条状,一大盆豇豆也晒不出多少干豇豆。

    干豇豆在冬天,用来炖腊猪蹄,烧肉,都是一绝。

    砜茄子土豆晒成干,辣椒弄成酱,泡菜坛子里也添了新成员。

    即使地里的菜产量高,也没有浪费了的。

    在谢栗的安排下,这些都处理好被收进了仓库,等到冬天,绽放它们的光彩。

    他今天的目的地,就是最边上的那块辣椒地。

    上次摘辣椒辣着手时,夫君的话还在耳边回荡。

    所以这次谢栗是不会自己下地摘的,他只是来看看。

    红彤彤的辣椒在绿色的叶子中格外显眼,他围着这一块辣椒地四周看了一圈,确定可以采摘后,就回去喊人去了。

    玉米全被收了回来,这几天地里没多少活,正好让王叔和大壮把辣椒摘了。

    两个汉子皮糙肉厚,辣椒都奈何他们不得。

    立秋后,不仅仅是谢栗家,村子里的其它人也开始忙着摘辣椒。

    为的就是做辣椒酱。

    蜀郡吃辣椒的时间长,关于辣椒的做法更是多不胜数。

    村里人最常吃的,就是豆瓣酱。

    以辣椒为主,豆瓣为辅,摘回来的新鲜辣椒,洗干净后晾干水份,然后用刀剁碎。

    这一步不能吃辣的别轻易尝试,容易被送走。

    在秦家剁辣椒的活自然也是王叔两父子干。

    剁碎的辣椒加入提前用白酒泡过的霉豆瓣,再在里面加入生姜沫、花椒面、五香粉等。

    除了辣椒和盐和豆瓣外,另外加什么东西没有特定的标准。

    每家每户的做法也不尽相同,谢栗更喜欢在里面加一些整颗的花椒,更香,也更麻。

    做豆瓣酱盐量要把握好,要是盐巴没有下后,豆瓣酱就会酸会臭,直接失败。

    下多了呢就会太咸。

    而有些拿不准量的人,为了怕坏,就会下多多的盐,保证不会坏。

    但是太咸也会影响味道。

    谢栗做豆瓣酱的手艺是跟大崖村的谷婆婆学的,是谷也是孤,丈夫去世,儿女皆亡,只她一人生活。

    谷婆婆家就在山脚下,谢栗经常上山砍柴,一来二去的也就认识了,谷婆婆别的都一般,就做豆瓣酱的手艺一绝。

    整个大崖村的人做的豆瓣酱,都没有她做的好吃,可谷婆婆有她自己的性格,谁来问都不说。

    这是她家的秘方。

    不过最后她告诉了谢栗,作为回报,谢栗挖了个坑把她埋了。

    搅拌好的辣椒还不能算是辣椒酱,得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水份后,再收进坛子里,密封保存。

    上面用菜籽油封口,这样做好的辣椒酱,几年都不会坏,保存时间特别长。

    等辣椒酱入罐,时间已经来到了七月十一。

    立秋是立秋了,可立秋了不代表不热。

    在蜀郡这个地方,立秋后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俗称叫“晒秋老虎”。

    秋老虎的威力猛得很,青山村的稻谷熟了,也正式进入了秋收季节。

    要不是因为旱灾预警,秦封让村里人都早种了玉米,现在才是玉米成熟的季节。

    有几乎没听的,他们家的玉米现在才可以收获,只不过缺水干旱的玉米地里,土地都开裂了,收成不容乐观。

    秋收农忙季,整个青山村的人也忙碌开了。

    大舅和二舅一家,被秦蛮聘请去扯花生去了,他家地多,每到农忙时候总是要找短工的。

    大舅在答应之前,还特意来问秦封家里要不要帮忙。

    家里的水田不多,几亩地三个人完全干得过来,他婉拒了大舅帮忙的想法。

    毕竟大舅也有一家子人要养活,他们才搬来青山村不久,买的地也没有什么粮食,打短工赚银子也能贴补生活。

    在稻子成熟后,除了每日上班,秦封也加入了王叔两父子的干活队伍中。

    先是割稻谷,青黄色的稻苗看着喜人,下田一看,田里都开了细细的裂缝,这是干旱缺水导致。

    有经验的庄稼人,一看稻穗就知道收成好不好。

    往年秦封家的水田收成都不差,在村里是排得上号的。

    不过今年……

    不止他家上好的水田减产了一半,那些贫瘠的水田,就更不用说了,有往年的十之一二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因此哪怕是丰收季,田里干活的汉子们脸上也见不着多少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