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ai30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69章
    德军转眼间就占领了美军阵地。

    战场上扔满美军的装备和各种物资,其中有44辆坦克、59辆半履带装甲车、26门大炮。

    美军被打得晕头转向,艾森豪威尔仍以为这是德军的佯攻。

    第二天,即2月15日,美军一个战斗群(大致相当于团)向突入的德军发动反击。

    百余辆美国坦克和装甲车在开阔地上像在阅兵场上一样,设有尖兵,一气冲出去20公里,一头扎进阿尼姆设下的德军第21、第10装甲师的伏击圈。

    德军大炮齐鸣,美国坦克纷纷起火爆炸,其余的乱作一团。

    黄昏时分,美军落荒而逃,在战场丢下了54辆坦克、57辆半履带式装甲车和29门大炮。

    在阿尼姆大败美军的时候,隆美尔的德意非洲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出了力量不大,却异常凶猛的左拳。

    美军乱了阵脚,不战而逃,撤离加夫萨。

    2月17日,隆美尔驱车前往加夫萨。

    路上挤满了缴获的美国装甲车和吉普车,一队队美国俘虏正被解往后方。

    喜笑颜开的阿拉伯人正在光天化日之下趁火打劫,洗劫法国人的豪华别墅。

    下午德军到达弗里阿那,占领了突尼斯南部的两个美军机场。

    美军放火焚烧汽油,顿时机场上浓烟四起,爆炸声不断,但还是有30架飞机和大量的汽油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德军势如破竹,卡塞林山口已成为囊中之物,特贝萨唾手可得,通往波贝的道路就要被打开了。

    美国第2军在两天内被隆美尔打得七零八落,躲在峡谷中的军长弗雷登道尔只会在地下工事里用无线电向部下们喊口号。

    艾森豪威尔束手无策,指责情报处长莫克勒—弗里曼判断失误,急令在摩洛哥的巴顿将军只身火速前往突尼斯救火。

    整个盟军司令部乱作一团,没有人能阻止隆美尔一口气冲到阿尔及尔。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德军没有倾全力向特贝萨、波贝方向进攻,而是突然将第10装甲师调往北面,进攻英军防守的勒凯夫。

    原来阿尼姆胆小谨慎,只想保住突尼斯桥头堡,不敢下大赌注、争取大胜利,夺回北非的主动权。

    他担心北面的英军会抄自己的老窝,不敢集中兵力于南线,向西北方向袭击盟军侧后。

    他见德军初战获胜,就急令第10装甲师北上进攻英军的正面。

    隆美尔得知第10装甲师北上,勃然大怒。

    但他无权指挥阿尼姆,自己手下只有经过2000公里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步兵,只得电告远在罗马的上级凯塞林元帅,说阿尼姆的命令是“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的鼠目寸光之见”。

    凯塞林元帅支持隆美尔,但凯塞林的直接上司、意大利总参谋长却支持阿尼姆。

    两人争执不下。

    凯塞林最后说服意大利人,同意隆美尔使用两个装甲师在特贝萨和勒凯夫之间进攻。

    凯塞林以为隆美尔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灵活的命令。

    但隆美尔却浑然不知,读完命令后大失所望,沮丧之极。

    他率部也向北折,在卡塞林山口又把美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着就遇到了英军。

    隆美尔虽然能挡住英军,但遇到的抵抗力越来越强。

    隆美尔知道自己原先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厮杀下去,在装备、人员上均居劣势的德军将无法脱身,而背后的英将蒙哥马利正步步逼近。

    他没有信心了,于是在2月22日下令撤退。

    德军悄然撤走,艾森豪威尔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短短的一星期内,德军损失2000人,而盟军损失则近1万。

    3万之众的美国第2军损失1/5,达6500人。

    损失坦克183辆、装甲车194辆、大炮208门,卡车和吉普车512辆。

    ---------------

    7.大西洋海战(6)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名将奥马尔·布莱德雷在回忆起这次战役时写道:“即使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每当我回想起那次灾难性事件时,就感到痛心不已。

    在美国陆军引以自豪的全部历史中,这可能是最不光彩的一页。”

    盟军在突尼斯的虚惊过去了,北非德意军队穷途末路,必死无疑。

    但大西洋的万里洋面上,此时此刻却险象丛生,一场关系到盟军生死存亡的反潜战——大西洋海战,达到了高潮。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烟波浩淼的大西洋成为欧洲、美洲新纪元的摇篮,孕育出以海洋为基础的大英帝国和迅速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

    大西洋给两岸的两个英语国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联系新旧大陆的生命线。

    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英国历届政府耗费巨资,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不惜以战争来维护海上霸主的地位。

    靠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大炮巨舰,幼年的美国躲过了欧洲列强的侵扰,发展成一个面向两洋、生机勃勃的庞然大物。

    大西洋是英国的生命之源,是美国在欧洲发挥威力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成为两国的欧洲敌国——德国的攻击目标。

    德国是大陆国家,直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才着手建设远洋公海舰队,企图有朝一日与英国海军一决雌雄,把德意志帝国扩展到全世界。

    结果引发了英德海军的竞争,成为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水面舰只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在数次海战中给英国海军造成很大伤亡,但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德国海军龟缩在港口,只能派军舰到海上游击,袭击协约国的商船,但效果不佳。

    然而潜艇的发明,给德国海军注入了生机。

    战前无人一顾的潜艇在二次大战中大显神威,一艘德国潜艇竟在半小时内连续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

    一筹莫展的德国海军如见到救命稻草,抓住潜艇这个新型武器,在大西洋发起“无限制潜艇战”,想截断英国与外界的联系。

    德国潜艇频频得手,却惹火了奉行公海自由航行原则的美国,把美国拖入对德作战的行列。

    英国一度被潜艇弄得焦头烂额,后来发明了对付潜艇的办法——护航制度。

    英国人将商船编成船队,小的有数艘,大的有数十艘,用军舰护航。

    此时的潜艇航速低,水下航行距离短,因此无法对付护航队。

    英国人制服了潜艇。

    但英国人没有掉以轻心,积极研制反潜武器,其成果是超声波水下探测仪——声纳。

    英国自恃有了护航制度和声纳,潜艇今后已无用武之地,在1935年同意德国可以拥有潜艇(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艇)。

    同时把自己有限的资金都用于修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只,而不注意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艇。

    德国海军也持同样观点。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觉得潜艇无用,在希特勒上台后,把大部分资金用于修造战列舰等大型水面舰只,偷偷建造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

    因此在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国只有57艘潜艇,其中适于大西洋作战的远程潜艇仅2l艘。

    在一片潜艇无用的议论声中,只有一个人坚信潜艇是能制服英国人的惟一武器,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希特勒继承人的德国海军总司令的卡尔·邓尼茨。

    卡尔·邓尼茨中等身材,结实、匀称,金发碧眼,是戈培尔笔下典型的日耳曼人。

    他在1943年1月以前是德国潜艇部队司令,但却是在水面舰艇上开始其海军生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邓尼茨在黑海的一艘德国巡洋舰上服役,后来被调到潜艇上任艇长。

    1918年10月,邓尼茨的潜艇在马耳他附近袭击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时被击沉。

    他最后一个离开即将沉没的潜艇,很快就被英国军舰救起,送到战俘营。

    一个月后,战争就结束了。

    德国海军基本被战胜国遣散,但邓尼茨没有走。

    他在苦思冥想德国战败的原因,琢磨有何办法能制服英国。

    时间一年年过去了,邓尼茨的职务也慢慢提升,当上了轻巡洋舰舰长,指挥军舰做环球航行。

    邓尼茨对付英国的办法也慢慢形成体系了。

    邓尼茨认为:只要德国想恢复其战前的地位,就必定与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发生冲突。

    英国是以海洋为生存基础的岛国,资源匮乏。

    德国陆军对付这样的国家无能为力。

    要制服英国只能靠海军。

    但德国海军水面舰只即使实力与英国海军相等,在作战中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其原因是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

    英国是岛国,良港遍及全国,能直接通往大洋,全球各地都有英国海军基地,而德国只有从北海驶入大西洋。

    若想切断大西洋交通线,扼杀英国,德国海军必须冲破北海和设得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封锁线。

    ---------------

    7.大西洋海战(7)

    ---------------

    在交战中,英国海军可以集中兵力,形成优势,英受伤舰只可以直接驶回基地修理;德国海军却得孤军奋战,并带着受伤舰只重新冲破封锁线返回基地。

    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不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德国海军的方向应是潜艇。

    潜艇可以悄悄穿过北海进入大西洋。

    由于潜艇航速低,不宜攻击速度快的军舰,其目标应是速度慢的商船。

    要集中兵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沉最大限度的商船,造成英国商船短缺,中断航运,无法运进粮食和原料,最后被迫屈服。